您当前的位置:中国美容门户网资讯正文

这些当代艺术展中的“画蛇添足”:空乏、过度阐释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时间:2019-08-08 18:01:42 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责任编辑NO。邓安翔0215

OCAT上海馆的”何人说梦——来自挪威的当代艺术”试图以艺术阐释对于“梦”的理解,然而展览似乎显得空乏和过度阐释;北京当代艺术馆的“人机艺术计划II:人机合一”展似乎也显示了类似的缺陷,展览以装置、投影、雕塑、数字影像等多种媒介手段来探讨未来人与机器人的关系,呈现出强策展、弱创作的布局落差感。

何人说梦——来自挪威的当代艺术

展期:2019年7月7日-9月8日

地点:OCAT上海馆(静安区文安路30号)

票价:免费

点评:作为一场普通的国际交流展,让人一睹挪威艺术家的视听艺术新作,本无可厚非,但牵强地赋予主题、阐释语境,便显得画蛇添足了。

评星:两星半

用一个词评价OCAT上海馆正在展出的“何人说梦——来自挪威的当代艺术”,不妨是“过度包装”。

读着微信公号里的展览介绍,还挺诱人:

何以释梦?对于“梦”的理解、想象与诠释绵延在人类发展的漫长历史中……然而当跳脱历史文化的语境,去直视“梦”的存在,我们会发现其最大的特性莫过于“超越了时间和空间”,在现实世界之外无形而生的另一个宇宙,入梦者们便是赫拉克利特口中此宇宙中所发生之事的劳作者和协同制造者,艺术家们自然也并行其中。

可是,看完七件展品,它们不过是策展人在短期内浮光掠影了挪威当代艺术后,挑选的几例视听艺术品罢了。“独特、难以定义”是策展人的选择标准,而展览也堪称其所言的“艺术的冒险”,至少从策展角度上讲,显得空乏和过度阐释。

1965年出生的女艺术家雅娜·文德伦,为了给地球的物理空间减负,不再从事雕塑创作,而是抄起各种录音设备,探究和录制冰层或水下的生物界声音,剪辑成约37分钟版本的声音装置。如果不是展项小黑屋里刺鼻的气味,我还是愿意闭起眼睛聆听这份天籁的。

悬浮在空中的《古老婴孩》

另一位艺术家用两大块钢材组成一条步道,通过贴在钢材上的传感器,步道里的人能听到声音,那些由清晰到扭曲的“Howareyou”或“你好”,究竟想传达什么,你又能共情到什么?一部配上电脑合成声音讲着怪异旁白的雪山风光片,好似放大版ipad上的有声弹幕。五屏影像装置《古老婴孩》,可能是最接近幻梦的一个作品,5个梦幻的婴儿形象悬浮在墙体上,但那些唱着歌、奏着长笛的悚人形象起到的作用恰恰是让人快速离开。展览海报作品《一个另类年轻人》,是长度31分的影像装置,一位女性缓慢地爬过几十个逆向平躺的身躯。观众们坐下,可以平行地观看放在地面的屏幕。

展览作品《一个另类年轻人》

以上这些基本是展览全貌了。作为一场普通的国际交流展,让人一睹挪威艺术家的视听艺术新作,本无可厚非,但牵强地赋予主题、阐释语境,便显得画蛇添足了。(文/May)

人机艺术计划II:人机合一

展期:2019年7月13日-10月8日

地点:北京当代艺术馆

票价:免费

点评:展览呈现由策展人张海涛担纲策划的第二届“人机艺术计划”展览,呈现24位国内艺术家的33件作品,主要以装置、投影、雕塑、数字影像等多种媒介手段来探讨未来人与机器人的关系。“人机合一”既是主题也是隐喻,试图引发观众基于科技与自然、人文不断交融和时而呈现对立关系的反思。然而,部分脆弱的数字艺术作品不仅在展场频频陷入崩坏局面,零散的艺术家创作本身似乎纷纷落入了美院体系毕业展的审美套路,呈现出强策展、弱创作的展览布局落差感。值得一提的是,该展的保安兼任导览员仿佛在地策展人,会为到访观众逐个打开作品,以哲学家般的独立思考精心讲解,令笔者惊叹。

评星:三星

7月13日,北京当代艺术馆推出“人机艺术计划II:人机合一”展,力求以借机喻人的表达方式,通过机器关注人的社会历史、现实生存环境与状态;也会借“机”谈论对未来想象的可能性,反观现实,从而打破艺术描摹和反映现实的模式。人机艺术是新媒体艺术的一个分支,是将人工仿真技术作为媒介载体,加以艺术的语言转换。展览试图探讨科技给人类社会带来的不全是负面的影响,而在于怎么平衡、怎么使用,以人文、自然、传统的永恒之道作为依托,发现未知世界进行创新、转换,即强调科技与自然、人文、传统的矛盾统一性:人机合一。

事实上,人机艺术跨越物理、生物、数字几个领域,是艺术的集合体现,它与我们有情感交流,不只是我们生活中实用冰冷的工具。除了可以讨论人工机能对人类的影响,也需要有想象力的造型,通过非功能性的自动装置来表达思想与伦理,而非自动化设计的实用机器。目前人机伦理已经是无法隔离的依存关系,不如彼此间平等对待,从精神和意识层面互相尊重且融为一体。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逐渐由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关系拓展到人机合一的关系,两种关系可能会并行或交互发展与融合,人机合一是人机关系终极的精神观念,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潜意识一体化的状态。

张沐辰《无题》 互动装置,2018

展览中,参展艺术家选取一切可能的角度诠释展览主题:如人机关系是未来人与人、人与自然物之外新的生存关系,我们与人工生命、人造物的和谐相处成为关系美学中新的伦理课题。这也会给我们提出很多新问题:人造的自动化给我们将带来什么改变?自动化的意义是什么?是实用服务、创造精神感受还是毁灭自然物性,这也会引发我们对“自然与人工自然”课题的讨论和判断。尽管如此发散式的艺术主题探索的确为展览本身构建了话题的多样性和多元化,却没能将艺术表达和创作者的意图带入更深层的呈现和哲学思考中。

例如杨艺的作品《神与机器》中,古希腊众神以赛博格形象展现,随着人类科技崇拜的阶段越演越热,这些挥舞着机械义肢的半神半机械物之间的对话与动作暗示着我们面临的问题:当上帝造物主的地位逐渐受到挑战,人工智能取代上帝成为人类的新的信仰——AI宗教诞生时,人和机器的关系又是什么样的?

邱宇《机械控制的眼睛看到镜子中机械控制的眼睛在看我》 机械手臂,2019

在邱宇的作品《机械控制的眼睛看到镜子中机械控制的眼睛在看我》中,一个拥有“眼睛”的机械装置在不断移动,它似乎在观察周围的环境,在观察过程中,它突然发现面前有一面镜子,并且镜中的“眼睛”也在看着它,机械装置在镜子前打量自己,仿佛在与镜子对话……作品源于艺术家对机器智能自我意识形成的有趣瞬间臆想,就像孩子第一次在镜子中看到自己时的惊讶状态。

在当代生活中,人的行为与机器、人工智能等密不可分,科技逐渐变成我们身体一部分,成为我们感知世界的重要途径。所以我们要重新审视身体,感知,人与机器之间的微妙关系。而在作品中机械控制的眼睛在镜子中看到自己,在互相凝视中重新产生对自我和生命的认知。“人机合一”既是主题也是隐喻,试图引发观众基于科技与自然、人文不断交融和时而呈现对立关系的反思。然而,部分脆弱的数字艺术作品不仅在展场频频陷入崩坏局面,零散的艺术家创作本身似乎纷纷落入了美院体系毕业展的审美套路,呈现出强策展、弱创作的展览布局落差感。值得一提的是,该展的保安兼任导览员仿佛在地策展人,会为到访观众逐个打开作品,以哲学家般的独立思考精心讲解,令笔者惊叹。(文/Naomi)

本文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May、Naomi 责任编辑:全枝_NBJS8928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